名人的故事郑板桥吃鱼的故事
名人的故事郑板桥吃鱼的故事
导读: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他的故事吧。
郑板桥三岁丧母,父郑立庵,号梦阳,乃一介寒儒,忙于教馆,动荡生涯,无持家能力。老祖母年迈,也无暇顾及幼年的板桥。幸亏有老祖母的侍婢费氏成为小板桥的乳母。
由于过早的丧母,辛酸的童年,艰苦的逆境,促成了郑板桥少年起就能独立生活,勤奋好学。孕育了他的艺术,成就了板桥的事业。郑板桥在毛家桥读书和教书期间,常在竹林下作画、做诗、会友、观竹。用竹的清雅、坚韧、向上、不屈,鞭策激励自己。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青少年时代在仪征(真州)东郊新集镇之毛家桥(今为毛桥村)读书,并设塾教书,和毛家桥结下不解情缘,留下许多佳话。
龙河的东岸边有个毛家桥村。村里的农民喝龙河的水长大。用龙河的水灌溉农田,在龙河里游泳,接受龙的洗礼。郑板桥年轻时在毛家桥设塾教书,人称郑先生。郑先生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来毛桥传教龙的文化。他为人直爽,学识渊博,生活俭朴,性格诙谐,深受乡亲们的欢迎。那时的师塾先生是由学生家长轮流管饭。毛家桥村里的老百姓民风淳朴,待客诚心实意。多数学生家庭生活贫苦,拿不出象样的饭菜款待先生。穷学生的家长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就是几块豆腐,几只鸡蛋,加上田园里时新蔬菜。学生家长尽了心意,郑先生觉得随意,也不客气,吃的有滋有味,非常满意。
村东北有家姓景的地主,家有良田数十亩,青堂瓦舍三合大院,家中人口倒不多,恶狗却养了几条。前后三庄的人都称他为“景老财”。景老财是个天生的吝啬鬼,能在“鸡蛋里面找骨头,鹌鹑嗉中寻豌豆,鹭鸶腿上刮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他的儿子景小宝也在郑先生那里读书。
这一日轮到景老财家管饭。景老财也着实想巴结郑先生,希望这位有名气,有学问的郑先生对景小宝另眼相看,特别关照,多下一点功夫,为他景家培养造就一个高材生,将来光宗耀祖。但他又是天生的吝啬鬼。在他家吃饭,可谓是“不吃又恼他,要吃是吃他的命”。
这次他为款待郑板桥,特地关照厨房安排了一条小鱼,两块豆腐,三只鸡蛋,四棵青菜。
景老财家招待客人吃饭,上鱼可有规矩,招待一般的客人时,厨师捧着鱼盘子绕桌一圈,口里喊着“鱼来喽,鱼来”。
景老财接着喊: “嗬,余啦、余啦”。
厨师就将鱼端到另一桌上再演习一遍。这鱼也就真的余了下来被端进厨房。招待比较重要的客人,鱼要摆上桌,但不能一顿吃完,最多只能吃一半,美其名曰“君子不吃翻身鱼”。
景老财为了儿子能出人头地,今天把郑板桥当着重要客人招待,有头有尾的一条鱼摆上了桌,还有一盘炒鸡蛋,一碗青菜,一碗豆腐,景老财亲自陪郑板桥。郑板桥虽然爱吃鱼。但还是懂景老财的为人和景家规矩的,只吃了半边鱼身和半只鱼头,炒鸡蛋也只吃了盘子的一角。
到了吃晚饭时,景老财让厨师把中午吃剩下的鱼翻了个身,在盘子中放好。重新打了一只鸡蛋炒好、补在中午吃过的所缺的一角处,在青菜和豆腐里分别加入半碗水。这样,一盘鱼、一盘炒鸡蛋、一碗青菜和豆腐又端上了桌。
景老财陪郑先生喝酒,边喝酒边劝请郑先生吃菜,并再三拜托先生要多指点他那宝贝儿子。
郑板桥拿起筷子,喝了一口酒,用筷子指着鱼,对景老财说: “哎哟,贵公子是非常聪明,一点就通”。
景老财脸上红了一阵又说:“请郑先生对我家小宝多费些心,去年给先生的塾资少了些,今年要多补一些给先生”。
郑板桥听了哈哈一笑,用筷子把炒鸡蛋盘子里新补的鸡蛋拈到桌子边上说: “哎哟,承情,承情,过去的就不必补了”。
景老财还假作谦虚地说: “嗯,一定要补,一定要补”。郑板桥用筷子把鱼头拈开,对景老财说: “哎哟,不能再补啦,再补要把令郎的脑子补坏喽。”
说完放下碗筷,一声“告辞”,回学馆而去。把个景老财怵在那里,像被驴子踢肿了嘴,半天开不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