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成语典故
简单的成语典故
成语的来源和使用发展决定了它具有历史习用性、结构定型性、内涵丰富性的特点,也使得成语和汉族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是小光头诗集小编为您整理的简单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简单的成语典故篇一:同仇敌忾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 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
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
“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
公元前620xx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
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问他是什么原因。
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同恨,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敌忾”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
简单的成语典故篇二:量体裁衣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
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御史大夫认为这个裁缝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是按照成衣法量尺寸,定式样,而且善于把握对象的特点,从中悟出"短长之理"来。
简单的成语典故篇三:曲尽其妙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出身于三国东吴的世族大家庭,祖父当过丞相,父亲当过大司马。
晋朝建立后,他与弟弟陆云一起到京城洛阳,两人的文章倾倒了当时的士大夫,被称为“二陆”。
陆机写了许多诗,但大部内容空虚,感情贫乏,过分追求文字技巧。不过,他作的《文赋》,是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在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上有一定的贡献。
《文赋》前有一篇序,序的开头是这样的:每当我看了才智之士的著作,对他的用心私下有所领会。文章意用的表达、辞汇的运用,变化很多,但文辞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论述的。每当自己写文章,尤其能体会才士们写作时的用心和心情。我常常怕自己的意思和所要表达的事物不相符合,文辞也不达意。这不是因为难以知道它,而是因为难以掌握它。所以作《文赋》来讲述前辈才士丰茂华美的文章;并通过这些文章讨论写文章时为什么这样写有害的原因。待到写成后将来看时,也许可以说,它竟然将事物的妙处全部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了。
简单的成语典故篇四:如胶似漆在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学问很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一个叫陈重。他们一块到京城去考试,结果雷义上榜了,陈重却名落孙山。
雷义觉得陈重的学问其实比他好,却没有考中,很替朋友不平,就向刺史要求把自己的功名让给陈重。刺史当然不会答应;雷义就躲在家中装疯,不去上任,刺史只好把他除名解职了。
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去考试,这回两人同时都考中了,而且一起被皇帝选为尚书郎,而成为同事。
当然,乡人见到两人的友谊深厚,都赞叹的说:“胶和漆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十分的牢固,但却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情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