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头诗集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

时间: 2024-04-22 23:06:50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

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与文化价值,所以掌握好汉语成语也成为外国学习者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要点和难点。下面是小光头诗集小编为您整理的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王鲁,南唐时期,涂县县令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的典故

南唐时候,当涂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的启示

故事“打草惊蛇”用来比喻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的延伸

【英文解释】[beat the grass and frighten away the snake;(fig) 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

【基本解释】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例子: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水浒传》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十回:“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就会坏大事。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 第一须,

打草惊蛇

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示例】:空自去“~”,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近义词】:操之过急、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急功近利

【反义词】:欲擒故纵、引蛇出洞、敲山震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