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的寓言故事
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下面是小光头诗集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成语的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成语的寓言故事篇一:玩火自焚的故事公元前735年,卫桓公继位,成为卫国第十二世国君。桓公是武公的孙子,他即位时距离武公开创的黄金时代只有二十多年,卫国还算得上国泰民安。但是桓公有个致命缺陷就是生性懦弱,这一点成为日后卫国内乱的隐患。
桓公有个异母兄弟,名叫州吁,性格恰恰与桓公相反,自幼尚武,性情暴戾。先君庄公在世时,对州吁十分溺爱,养成了他骄横无理的习气。老臣石碏告诫庄公,要好好管教州吁以防不测,但是庄公不以为然。庄公死后,桓公继位,州吁很看不起这个软弱的哥哥,时时觊觎君位,准备谋害桓公,取而代之。终于等到桓公十六年,州吁借桓公赴周吊贺之机,设计弑杀桓公,州吁如愿成为卫侯。
因为州吁是弑兄夺位,名不正言不顺,而且他早年经常依仗武力,横行霸道为非作歹,所以卫国百姓对他都是敢怒不敢言。州吁知道百姓对他不满,为了巩固自己在卫国的地位,他不是学习祖父卫武公励精图治,重塑形象,反倒要在对外战争上作文章。
他派人去鼓动宋国,又联合陈国和蔡国,一起去攻打郑国。郑国在当时国力雄厚,所以四国联军在郑国的东门围困了五天,最终也没有讨到便宜,只好收兵撤退了。州吁并不甘心,到了这一年秋天时,他又联合了宋、鲁、陈、蔡等国去打郑国。鲁隐公征询大臣们的意见,众仲认为发动战争就好像是燃起大火一样,如果不尽快止息,必定会烧到自己;州吁这样暴虐地驱遣百姓,必定得不到百姓的支持,结局必定是失败。所以鲁国只是象征性地派了兵,对郑对卫都不得罪。这一次,联军把郑国的小股部队击败,郑国郊外的庄稼全成了战利品。
州吁发动了两场战争,结果百姓不但没有归附自己,反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怨言。无奈之下,州吁想起了前朝老臣石碏,他通过石碏的儿子向石碏问计。老臣石碏顺应民心,将计就计,设计诛杀州吁,为卫国除了害。玩火自焚的预言在州吁身上应验了。
这个世界不是哪一个人的世界,而是所有人的世界,所以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合理的害人的事情,我们就不应该去做,因为违背原则去做,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失败,而这样也会伤害到自己,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关于成语的寓言故事篇二:杀身成仁的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与生命两者发生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
孔子严肃地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
弟子恭敬地给孔子施礼,表示敬服。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先生说:“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
孔子回答说:“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自己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
君子与小人在穷困潦倒时的区别是:君子在穷困潦倒时能固守节操,坚持秉承一贯的仁义而不退缩,小人则贪生怕死,无所不为而伤害仁义。小朋友们,我们可要做君子噢。
关于成语的寓言故事篇三:死灰复燃的故事西汉时期,朝中有个大臣名叫韩安国,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关进了监狱。 在狱中,有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卒经常侮辱他,韩安国对他说:“你以为熄灭的炭火就再也不能燃烧起来了吗?”(原文是:“死灰独不复燃乎?”)他想警告对方不要做得太过分,不要以为自己现在坐牢,以后就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田甲听后,冷笑一声,不以为然地说:“如果能再燃烧起来,我就撒泡尿浇灭它。”
说来也巧,没过多久韩安国便被释放出狱,并被任命做了高官。侮辱过他的田甲得知这个消息后,怕受到报复,就赶紧逃跑了。韩安国扬言说:“如果田甲不马上回来,我就杀了他全家。”田甲没别的办法,只好跑回来,光着身子去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见他这副德行,笑着讽刺道:“你不是说熄灭的炭火再燃烧起来后你要撒泡尿浇灭它吗?”田甲吓得浑身发抖,连忙磕头求饶。最后,韩安还是原谅了他。
成语“死灰复燃”由“死灰独不复燃乎”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失败了以后又重新振作起来;现在,多比喻已经失败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死灰,烧完火后剩余的灰烬。
死灰复燃这个故事的原意本来指一个人被打进了暗无天日的大牢,外人看来毫无生机了,又重新奋发重新回到官场的情形,引申义是即使很没有希望的人与事,也可能卷土重来。任何时候,任何小事都必须仔细观察,消防安全上,也是如此,就像一点点烟头也不能小看,必须扑灭,否则谁知道什么时候会死灰复燃,酿成火灾呢?